close
生理,睡眠,血液,冬天,春天

提問: 春困秋乏是為什么? 問題補充: 医师解答: 春困”不是病態 專家稱通過調節生活可消除 春天伊始,大地解凍,萬物復蘇,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氣的景象。但是,這時人們卻出現一種逆反現象,感到困乏沒勁,提不起精神,這種懶洋洋的現象叫春困。 來自中央氣象臺的消息稱,專家對此解釋說,其實,春困并不是病態,它是人體生理機能隨著自然界氣候變化而出現的一種生理現象。因為人體的血液循環有一定的規律,如果外界氣候發生變化,那么人體也就會出現相應的生理反應。如冬天,皮膚毛細血管受到寒冷刺激,血流量減少,大腦和內臟的血流量卻相對地增加,使大腦供氧量充足,所以人們往往在冬天頭腦清醒。進入春天,隨著氣溫的升高,會使人體皮膚的毛細血管和毛孔明顯舒張,體表的血液循環隨之旺盛,血液供應量比冬天要明顯增多,而使流入大腦的血液比冬天少,大腦的氧氣供應量減少,導致了腦神經細胞興奮程度的降低,人體一時還適應不了這樣的氣候變化,于是出現了軟綿綿、無精打采、昏沉欲睡的春困現象。 專家說,俗語說早睡早起精神好,春天要保證有一定的睡眠時間,可減少白天的困倦現象,這不是說睡眠時間越多就能消除春困。春天給大地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春意,也正是人們開展室外活動的大好時光。人們在晨煉時散步、慢跑、做操、打拳;假日結伴郊游、爬山等運動都會改善機體功能,從而能較快地適應氣候變化,這是防止春困的一種積極措施。 秋高氣爽話“秋乏” 在我國民間盛行著春困秋乏的俗語。秋乏是什么道理呢,這要從生理學談起。 從生理學來講,正常人必須在一定的氣溫、濕度、氣流以及氣壓等綜合氣候條件配合下,肌體才感到舒適。盛夏季節,天氣炎熱,給人的肌體帶來了許多生理變化,如體熱散發困難、皮膚粘濕、體溫升高;大量出汗使水鹽代謝失調、胃腸功能減弱,心臟血管系統也增加了負擔,提高了神經活動的緊張度,從而致使能量消耗也相對增加。夏天又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適的氣候環境,使過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適度的補償,結果欠下了一筆夏耗債務。 進入9月以后,煩熱的夏天悄悄被秋天所接替。這時,氣溫冷暖適中。輕風吹拂,清心爽神,真是秋高氣爽的好時節。而人體各種生理系統也相應發生變化,出汗減少,體熱的產生和散發以及水鹽代謝也恢復了日常的平衡,消化功能恢復常態,心血管負擔得到減輕,人體能量的代謝達到基本穩定的程度,因而肌體進入了一個周期性的休整階段。自秋分以后,日照時間逐日縮短,基本上是陰陽相半晝夜均。秋季的夜間,最容易入睡,睡眠深沉而香甜,為此,清晨醒后仍會感到疲乏,還想繼續睡下去,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秋乏。 這種秋乏可以說是對盛夏季節帶給人體超常消耗補償的保護性反應,又是對肌體在秋季這個宜人舒適的氣候環境中得以恢復的保護性措施,也可以說是肌體內外環境達到新的平衡的過渡現象。這也就是秋乏的原因,是生理和生活所需要的,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o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